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征文
王海亭 : 忆王吉甫老师
时间 : 2018-10-02 18:31:43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学校已经建校60年了。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建校初期的老前辈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岁月不饶人啊,有不少老前辈已经离我们而去了,王吉甫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些老前辈,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19778月,我和付素洁同学从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来到山东中医药学校工作。学校 驻地莱阳县城枣行村中。当时学校领导还派专车到火车站把我们接到学校。那时我们的学校有三个大院,北院是教学区,包括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行政办公楼、后勤办公室等,是学校的中心。南院是职工宿区和学校门诊部,还有一个职工食堂。那时的学校职工很少有个人做饭的,大都是吃食堂。还有一个东院,就是学校的药厂了。我被安排在北院东北角的一间平房内住宿,同宿舍的还有当年本校毕业留校的唐永忠、刘树新、隋文连等几位同事,后来又安排在学生宿舍楼与丁振宇、王振学、王新国等住一个宿舍。我们到学校办公室报到后,正值学校放暑假,刚工作就赶上放假,还真是不错。

同年9月,新学期伊始,学校安排我在中医基础学科(当时学校教学机构分中医基础学科、中医临床学科、中药学科、普通学科四个学科,下设各课程教研组)中医基础教研组工作。这一学期我没有教学任务,领导安排我到学校门诊部(我们学校附院的前身)从事临床工作,在那里我与王吉甫老师初次相识。那天上午,临床学科主任李树铨老师带领我和付素洁等新来的专业老师,到学校门诊部各部门熟悉环境。当我们走进王吉甫老师的诊室,李树铨老师给我们进行了介绍。我们向王吉甫老师鞠躬问好,王吉甫老师起身用他那浓重的烟台话说:“欢迎新来的大学生!”这使我们感到王吉甫老师非常和蔼可亲。王吉甫老师还亲切地对我说:“你是王大学啊,还有个丁大学,也是你们学院毕业的。”原来咱们学校来的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个叫丁振学的,是山东中医学院毕业分配来的,大家都叫他“丁大学”。所以,王吉甫老师也就叫我“王大学”了。后来陆续分配来了很多大学毕业生,丁振学老师也调到栖霞中医院工作了,“某大学”的称呼也就不再叫得那么响了。

初见王吉甫老师,就让我想起了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里对李时珍描述的形象:“睟然貌也, 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王吉甫老师瘦瘦高高的身躯,衣着朴素得体,精神矍铄,慈眉善目,言谈幽默有趣,颇有李时珍在世的形象。那时候的王吉甫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骨干,而且还是学校门诊部的非常有名望的老中医。除了莱阳本地的病人之外,周围栖霞、招远、莱西、莱州、即墨、海阳等地的患者,也有不少慕名前来求医者。

在门诊部工作的那段时间,王吉甫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管是对病人还是对同事,都是和声细语地说话,耐心细致地解决问题。我刚毕业,临床经验欠缺,工作起来不是那么熟练,王吉甫老师就经常毫无保留地给我介绍他的一些临床经验,使我受益匪浅。例如,王吉甫老师治疗头痛失眠非常拿手,除了辨证施治之外,王吉甫老师善用葳蕤仁,一般用量30g,病人用药后都说效果不错。王吉甫老师说,葳蕤仁性味辛、甘、平,既有养心安神之功,又有平肝潜阳之效,配伍得当,效如桴鼓。再如,治疗胃脘痛,王吉甫老师常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配用芍药甘草汤,效果很好。但在遇到胃酸过多、经常胃痛泛酸的病人,白芍味酸,不宜用之,可用白芷代替。因为白芷既有止痛作用,又能制酸,一举两得,效果颇佳。又如,治疗外感疾病,王吉甫老师善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遇到外感病患者,王吉甫老师必问其有没有一阵冷清一阵发热的感觉?有没有口苦咽干、恶心、眼发花的兼症?遵循古人”柴胡证不必悉具,但有一症便是”的原则,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总之,王吉甫老师给我介绍的许多临床经验,对我以后的临床工作影响颇深。

1978年春,“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学生开学了。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及山东省招生计划,经山东省计委、省教委批准,山东中医学院招收3个中药本科,委托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管理2个班,王吉甫老师被学校领导安排担任这届学生的中医基础学“授课的主讲老师,我有幸被安排为王吉甫老师的助教,也就是王吉甫老师负责课堂授课,我负责课后辅导。机缘难得啊!王吉甫老师的教学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8级中药本科2个班共有学生78名。因为是在“文革”后恢复高考这个特殊历史条件下招收第一届学生,学员成分复杂。既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又有往届高中毕业生;既有社会青年,又有在职职工;既有民办教师,又有乡村医生。学生年龄结构跨度也比较大,16~17岁的16人,18~29岁的52人,30~33岁的10人。要教好这样一届学生,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中医基础学“这门课,主要内容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技术,大多初学者都感到陌生。王吉甫老师在授课时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获得了同学们的好评。例如,在讲”阴阳五行学说“这一章时,王吉甫老师不但深入浅出、形象地解释了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还常引用毛主席著作《矛盾论》中的内容,来解释阴与阳之间、五行之间的复杂关系,把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唯物主义哲学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加深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王吉甫老师在课堂上讲课非常认真,板书清楚,讲话声音洪亮。课后或晚自习时由我辅导答疑,我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汇总同学们的问题,第二天上课时再提交给王吉甫老师。王吉甫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使我和同学们都很受感动。王吉甫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使我受益匪浅。

自此以后,我就正式给各专业的同学们上课了。王吉甫老师主要还是在门诊部上班。有时候我还会到王吉甫老师面前请教一些问题。1981年底,王吉甫老师正式退休了,回到了烟台老家居住,我们也就很少见面了。

王吉甫老师,1915年出生于烟台市初家镇一个中农家庭,家境虽不富裕,还是供王吉甫读完了中学。王吉甫老师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然而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王吉甫老师在1932年中学毕业后就到当地一家水果店当店员挣钱养家糊口了。王吉甫老师白天打理水果店的营业,晚上坚持自学中医。在此王吉甫老师待了长达9时日。1941年,王吉甫老师又到一家布店当会计,并开始在当地行医治病了。这一干又是7年时光过去了。1948年家乡解放,王吉甫老师回到本村,在本村医疗合作社当医生兼会计。1952年,为了提高医疗水平,王吉甫老师到胶东医药研究室、中医业余进修学校进修学习了2年。1953年到1955年,先后在牟平县四区卫生所、九区药社当医生,颇受当地群众欢迎。1955年,被聘为文登专署中医进修班(驻地乳山)教师,从此成为亦教亦医双师型人才。1956年又在牟平县中医进修班任教。1957年又被聘为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老师。王吉甫老师是我校建校的7位元老(赵文元、刘琛南、王吉甫、孙书鸿、马禹安以及吴洪祥、刘维国)之一,为我校建校的前期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

王吉甫老师任中医临床教研组组长,博学多识,能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过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还兼教过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主编或参编过本校的《中医内科学》、《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等讲义。曾多次在学校为各专业的中专班、大专班、进修班、西学中班上课,颇得同学们好评。

“文革“期间,学校秩序混乱,一度停止招生,在校学生又忙于”闹革命“,因此上课的时间就少多了。王吉甫老师没有受到严重冲击,也没有随大流胡闹,而是在门诊部兢兢业业地从事临床工作。王吉甫老师不仅在中医内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临床效果颇佳,而且对妇科疾病、临床疑难杂症、危重病症的治疗也很有名气。在学校开门办学期间,王吉甫老师也和全校师生员工一起下乡镇,进农村,一边为学生上课,一边为当地农民看病,工作勤勤恳恳,从不叫苦叫累。1975年还编写了本校《门诊医案选编》一书。

1976年“文革“结束后,学校经过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整顿教学秩序。王吉甫老师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然工作热情高涨,担子捡重的挑。1978年担任中药本科班”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是一个例证。改革开放以后,王吉甫老师除了完成教学和临床工作之外,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例如:《慢性头痛经验》发表于《山东医药》1978年第一期;妊娠腹痛治疗经验心得》,发表于《山东医药》1978年第4期;用清瘰丸治疗甲亢2例》,发表于《烟台医学资料》1978年第1期,《从十例头痛治疗经验看中医辩证论治》发表于本校《中医药资料》1979年第1期;伤寒论方证治选——桂枝汤》,1980参加山东省药学术会议交流等。1981年春,经山东省卫生厅批准,王吉甫老师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66岁高龄的王吉甫仍承担教学和临床工作任务。王吉甫老师的工作业绩,得到学校领导和群众的肯定,被誉为我校和烟台地区的名老中医。

王吉甫老师是我校建校时全面挑选的优秀教师和中医师,为我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王吉甫老师的事迹和功绩,我们应该永远铭记。

                                                                                                        王海亭 2018.5

分享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