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征文
王海亭 : 与吕广振老师点校《本草易读》
时间 : 2018-10-02 18:33:44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活动,尤其是对濒临失传的中医古籍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工作,共分三个批次陆续开展。1985年夏,吕广振老师接受了国家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下达的第三批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项重要工作——点校《本草易读》。

接到任务通知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由吕广振老师提名、专业教师推荐、学校领导把关,决定由陶振岗、王海亭、唐永忠三位老师配合吕广振老师进行工作,组成《本草易读》点校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吕广振老师组织我们小组开会讨论工作进程,分配具体任务。

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要找到《本草易读》的底本,并确定对校本、旁校本。然而,我们学校图书馆并没有《本草易读》这部书。通过全国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查询,全国仅有数本。1925年上海商务书局出版的石印本,其中山东医学院图书馆收藏一部。

19859月,我与吕广振老师赴济南,住在山东省卫生厅招待所。首先拜访了山东中医药学院的张灿玾院长,点校《本草易读》的任务,是由张院长推荐吕广振老师的。张院长给我们介绍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提出了工作思路和解决办法。第二天,我们到山东医学院图书馆,向图书管负责同志说明了我们来此的目的。图书馆负责同志说,这是一部线装图书,仅此一部,不能长期外借。经吕广振老师与他商量,决定复印两套。又过了两天,复印完成,我和吕老师带着这两套复印的《本草易读》回到了莱阳,一套存于我校图书馆,一套为我们点校时所用。

张灿岬院长为什么会推荐吕广振老师点校《本草易读》呢?张灿岬院长与吕广振老师是同乡,很久以前就相互认识。张灿玾院长知道吕广振老师在中药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故而推荐他接受这项工作。

吕广振老师1923年7月16日出生于威海市桥头镇一农民家庭。据他自己回忆说,他的祖父不到30岁就因病而亡,祖母带着他的父亲艰难生活。谁料想同村的地主又强行霸占了他家的土地,祖母一气之下就在地主的门楼子上上吊自缢,后被人救下,虽然当时尚有气息,但因家境贫困,无钱请医诊治,两天后不幸身亡。年轻的父亲艰难地撑起了这个家。吕老师出生时家中也有了几个哥哥姐姐。但后来其中一个十岁的哥哥和一个八岁的姐姐,都因患了里热病无钱治疗,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死去。母亲也因劳累而患有慢性胆囊炎,经常反复急性发作,长期不能治愈。目睹亲人的病痛,吕广振老师立志学医。自1938年始,他就跟着同姓叔叔吕福文学习认药,学习草药之道,1940年正式拜吕福绥为师学医诊病。由于他有决心,有信心,加之过去就有药学知识基础,因此学起来也就很顺风顺水,进步很快,频得老师好评,很快就能跟随老师出诊看病了。1958-1959被选派到烟台地区中医学校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1961年担任烟台中医学校附设中医院代理院长职务。1963年在山东中医学院进修过中药学、方剂学。后来在山东省中医药学校,主要讲授中药学、方剂学,并担任中药方剂教研组组长。吕广振老师具有丰富的中药方剂学知识,又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还有长期的工作和人生阅历,让他来主持点校《本草易读》,是非常合适的。

回到莱阳后,我们就正式开展点校工作了。点校的底本有了,但是没有对校本。因为找不到其他版本,查询各地图书馆,均未发现有其他版本。因此,我们只好寻找旁校本了。吕广振老师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本草易读》的写作体例,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雷同,只是内容简略了许多。所以,我们决定以《本草纲目》为旁校本进行点校,按照点校古籍的要求,我们尽量保持原书原貌,对于有明显错讹者,予以改正,并出校注说明;存疑者,仅出校注。那时候,我们还没有微机,只能爬格子,吕广振老师和我们一样,一字字地抄写,然后我们两人一组进行校对,再相互校对,经过反复多次,尽量保证无误。

经过半年的努力,1986年春,初稿基本形成,但仍有一些技术难题尚未解决,比如作品的真伪问题,药物的性味功效与《本草纲目》不符的问题等等。带着这些问题,19865月,吕广振老师和我一起去山东中医学院拜访了中药方剂学专家徐国升教授。吕广振老师与徐国升教授很熟,我又是徐国升教授的学生,因此徐国升教授在他的家中接待了我们。徐国升教授非常热情,在他的书房里,亲自沏茶倒水,与我们亲切交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并建议我们到《本草易读》的署名作者汪讱庵的故乡考查一下。回到学校后,我们又征求了刘明德副校长、教务处刘琛南主任的意见。刘明德副校长和刘琛南主任都支持我们去汪讱庵家乡――安徽市休宁县考查。但因经费开支较大,只能一个人去。吕广振老师就决定让我去走一趟。19866月中旬的一天,我只身一人从莱阳火车站出发。那时候我们的火车速度很慢,经过一天半宿的颠簸,半夜时分到达安徽省的蚌埠站,又转车一列蚌埠到合肥的地方列车车厢的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大多都是去城里卖农副产品的农民,大包小包,扁担筐子,非常拥挤,人喊狗叫,鸡叫鸭吼,声音嘈杂,使人觉得非常不舒服。幸而时间不长,第二天清晨就到达了合肥站。下了火车,站台上的水管上进行了草草洗漱。出了车站,在车站广场旁的小摊上吃了早点――一碗豆浆、二根油条一碟小咸菜,舒服极了。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来到安徽省图书馆查汪讱庵《本草易读》的有关资料。早餐后,我从火车站挤上公交车,几经专车,在图书馆刚开门的时候我就到达了。我图书馆服务员提供单位介绍信――那时候出门办事以及住宿舍事宜都是需要单位开具的盖有红公章的介绍信的,并说明了我的来意图书馆服务员很热情,立刻带我进了馆藏间,让我自行查阅。我找到了安徽省省,翻阅到了有关的汪讱庵的内容,发现汪讱庵有很多著作,但是唯独没有汪讱庵著《本草易读》的记载,使我有点失望。时近中午,我只得离开了安徽省图书馆在附近的小饭馆内吃了午饭。下午又到附近的包孝肃公祠里瞻仰了一会包拯大人像,就匆忙乘公交车回到合肥火车站当晚没有我能乘坐的火车,在车站边小旅馆住了一宿。第三天的大清早我坐上去芜湖的列车,中午抵达长江边,转轮渡到达芜湖火车站当天还是没有继续前行的火车,只得住下这次住的是皖南饭店,比较高级了,我美美睡了一宿。第天清早又乘火车到达屯溪(现在的黄山市),再转汽车才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休宁县。休宁县城不大,座落在黄山脚下,我直奔休宁县档案馆,递上介绍信,档案馆管理员立即给我搬出了休宁县让我查阅我仔细查阅后,发现有关汪讱庵事迹的记载虽然不少,但仍然没有汪讱庵著《本草易读》的记载。我和档案馆管理员交谈了有关汪讱庵的事迹档案馆管理员说,在休宁民间有过汪讱庵著《本草易读》的传说,但是没有实物据,我们也只好存疑了。带着一点遗憾,第五天我即打道回府了。本来我可以逛逛黄山,散散心,但我只身一人没有旅伴,任务完成的不很顺心,只好打从黄山脚下走,未见黄山真面貌了。

    回到学校后,我向吕广振老师进行了详细汇报并与明德校长和刘琛主任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本草易读》的成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汪讱庵研读《本草纲目》的时候,摘录比较简单实用的内容,汇集整理而成,但当时没有刊印,后来由其弟子传到他人手中,整理印刷成书;一种是汪讱庵的崇拜者,假名汪讱庵写成此书梓印刷,以便销售传播。

    1986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李世华编辑来济南,召集参与中医籍整理的人员开了一次碰头会。我与吕广振老师参加了这次会议,山东中医学院的张灿玾院长徐国仟教授也参了这次会议。会上主要讨论了《本草易读》的整理进展情况,我在会上汇报了有关《本草易读》署名作者汪讱庵的考查情况,经过各位教授专家讨论,基本认定《本草易读》非汪讱庵亲手所著,乃后人假汪讱庵的声望,仿照汪讱庵的著作风格编著所成;该书的内容简明易懂,所载方药价廉易得,适合初学中医者学习,适合基层中医大夫应用,值得流传保存人民卫生出版社已将该书列为1987年出版计划因此要求我们加紧工作,认真校勘,仔细核对,争取在1987年春节后交稿。

    回来后,吕广振老师立即召集我们整理小组的人员开会,传达会议精神,马上着手工作。时间过得很快,暑假到了,虽然我们不用上课了,但点校《本草易读》的任务很紧,我们就不能休息了。尤其是吕广振老师,虽年事已高,仍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终于在年底我们完成了修改稿,汇总后由吕广振老师进一步审查,并送刘琛南主任审阅。1987年春节后,我们如期向人民卫生出版交稿

    1987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通知我们去北京校稿我与吕广振老师接到通知后立即赴京,住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招待所。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李世华编辑是《本草易读》的责任编辑,他向我们介绍了《本草易读》的排版情况,样稿已经打印出来,让我们进行校对,这是初校,以后还有二校、三校,才能最后定稿。初校尤为重要,工作量也很大,要逐字逐句以及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校对我和吕广振老师加班加点地工作,用了10天时间才完成任务。吕广振老师有个哥哥住在通县(现在的通州区),校完样稿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才到通县去探望了一下,第二天我们回莱阳了。以后的二校三校稿,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完成的。198712月,《本草易读》出版发行。

吕广振老师平素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不摆老资格,对待年轻人也总是那么谦虚,言语时总是面带微笑。在点校《本草易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要到他家中商讨有关事宜,吕广振老师和他的夫人梁阿姨都是热情接待,端茶递水,非常周到。吕广振老师有两个女儿都已工作,出嫁,家中有些家务活,我们想帮忙,吕老师总是不让。唯一一次只是帮他家拉了一车蜂窝煤,是陶振岗、唐永忠和我一起去煤场拉回来的,那时候做饭,取暖都是蜂窝煤。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老师非要我们留下来吃饭不可吕老师态度非常诚恳,我们也只好从命了梁阿姨为我们做她拿手好饭——烙油饼,那是一种千层油饼,味道好极了,是我一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油饼,使我至今回味无穷。吕广振老师非常关爱同事,乐于助人,对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时常问寒问暖有一次,我父亲因病在145医院做手术,碰巧吕广振老师也病住在145医院,他不顾自己身体有病,还拖着病身子到病房看望我父亲,使我非常感动。

除了点校《本草易读》之外,吕广振老师平生的著述也不少。如1972年编著《中草药学讲义》,1976年编著《山东省中草药验方选编》1978年编著《中医学概要》,1986年编写《中药学》等教材。吕广振老师还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临床常见脉象经验介绍》、《皂刺治疗坐骨神经痛》、《防治动脉硬化的几味中药及附方也谈桂枝汤方论》、《毛白杨治疗病毒性疾病》、《小山羊骨治疗服痢特灵引起的末梢神经炎》、《葛根的临床应用》、《白头翁的临床应用经验介绍》、《冠心汤健康益寿汤的方药介绍》、《浅谈中药升降浮沉的临床应用等。

吕广振老师是我校建校初期就在校任教的老教师,讲授过许多门课程。他主讲中药学》、《方剂学,还讲授过中国医学史》、《中医外科学》、《针灸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科学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吕广振老师不仅为在校学生讲课,还经常应邀到外地讲座,做学术报告。例如:1970年在山东省中药展览会讲解员讲解中草药知识;1974年在乳山县防疫站防疫培训班上讲中药防治肝炎病,为乳山县卫生学校讲有关中药知识的学术讲座;1976年为荣成县卫生班讲中医基础中药,1975-1976多次为荣成县田旺公社的乡村医生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外科中药学为掖县(现在的莱州)医院做中药学讲座;1979年在胶南县审定药理学教材会议期间为驻地卫生人员防治动脉硬化的常用中草药。整理完《本草易读》后,我听过几次吕广振老师上的课吕老师的课讲确实很有特色,有条有理,深入浅出,说话一板一眼,抑扬顿挫,虽然有浓重的威海地方口音,但吕老师语速较慢,即使是外地人一般都能听得懂。因此,吕老师的课很受学生们欢迎。吕老师也非常注重年轻老师的培养,经常听年轻老师的课,并能客观指出优点和缺点,以及今后的注意事项,使我们受益匪浅。

吕广振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也是胶东地区有名声的老中医。在教课之余,吕广振老师在学校门诊部或莱阳中医院写处方,从事临床工作。尤其擅长治疗传染性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对服痢特灵中毒引起的末梢神经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很好。妇科病方面,吕广振老师擅长月经病不孕症乳腺增生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治疗。对男子性功能障碍不育等治疗,吕广振老师也很有经验。外科方面,吕广振老师擅长治疗各种疮疡乳痈皮肤病等。19823月,吕广振老师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晚年还对冠心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治疗颇有研究。另外,吕广振老师还掌握用挑针方法治疗口眼倾斜中风偏瘫的特色技术。吕老师不光在门诊部诊病,也经常在家中为病人看病在整理《草易读》期间,我经常到李师家去,因此便常看到吕老师在家中为病人病,这些病人都是慕名而来的。吕老师所用方药,也像《草易读》所载方药一样,例如治疗病毒性疾病,吕老师常用的药材是白杨树枝,随手可得。

到今年10月,我们学校就建校60年了。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学校有了很大发展,从一个仅有7名教职员,只招个中医班的小中专,发展成为今天的400余名教师职工,设置10余个专业,在校生万余人的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建校早期的老前辈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吕广振老师毕生贡献给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为学校发展鞠躬尽瘁的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庆祝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仅撰此文,以缅怀。

 

分享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