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征文
李长民:发展中的学校图书馆
时间 : 2018-10-07 09:35:26

2016年5月10日,学校烟台校区图书馆正式开馆,站在微波荡漾的太极湖畔,仰望雄伟壮丽的校图书综合办公大楼,我不禁思绪万千。

1986年7月大学毕业后到学校工作至今已有33个年头,我于2005年8月起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历经沧桑十几载,参与并见证了学校图书馆突飞猛进的发展壮大。

学校图书馆始建于1960年,初名图书室,1981年改称为图书馆。在过去的58年里,学校图书馆的馆舍经历了多次搬迁。从开始的三间平房到1996年莱阳校区图书馆,从2009年烟台校区图书室到新图书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凝聚了历届学校领导和我们全体图书人的艰辛和努力。

1960年学校成立图书室,甚至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学校的文书、文件、图书都集合在三间小平房里,整个房间就放置两个书架,书架放不开的书都是放在拼接的板子上或者直接放在地上,也没有专人管理图书,直到1962年赵佩芝老师正式进入图书室工作,直1990年,一干就是29个年头,她是图书馆的元老,也是学校的第一个专职图书管理员。受社会环境和资金的限制,文化大革命前期图书馆藏书量为两万四五千册左右。十年文革浩劫,图书目录全部被打乱,1978年图书馆才陆续有新老师加入,大家分头采购、编写、流通、借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图书馆恢复了少许的生机。

1996年底莱阳校区图书楼落成,总建筑面积为5970 m²,书库面积为2000 m²,共设有一至四楼及样本书库五个书库,其中一楼书库为自然科学类图书,二楼书库为社会科学类图书,三楼书库为全部旧图书,四楼书库为工具书、外文原版书和一部分过刊、报纸。馆里还设有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这时的图书馆管理已经逐步步入正轨。

2005年8月,我调任图书馆担任馆长一职,从此,我的人生与我校的图书管理事业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到图书馆前,我从事了长达六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就职后我深感岗位压力巨大,勤奋自学图书管理相关知识、积极参加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短时间内从一个门外汉成为图书馆工作的管理内行。

2008年学校烟台新校区正式启用。为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2009年10月初,在烟台校区建设了一个10万册图书的临时图书室,建设面积1100m²,于10月底开始启用,直到2005年学校新图书馆大楼建成才完成了它三年的服役期。

目前的烟台校区图书馆是学校烟台校区三期建设工程项目。学校历任党委书记武继彪、金鲁明、张立祥多次召开工程建设专题论证会,从总体设计、功能区域划分、工程施工到布局使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浩大的工程2013年11月奠基动工,历时近两年的建设时间,于2015年9月图书馆全部科室迁入办公,部分功能区开始进行建设。

2016年3月1日,按照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验收进程和学校总体建设发展规划,烟台校区新图书馆开始家具及设备的安装调试。在学校党委及分管领导战文翔副校长的领导下,我们图书馆领导班子认真谋划,科学布置,细致分工,抢抓时间,在全体馆员共同努力下,短短的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安装调试工作,为莱阳校区图书馆、烟台校区图书室的图书搬迁和资源整合提供保障。

家具及设备安装过程中,我和副馆长王少红统一指挥协调,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由韩靖、丛兆鹏、刘菲三位同志负责全馆的网络设备和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而图书馆的全部家具的组织安装及监督工作,则由李希敬、姜姗、朱倩儀、杨舒涵四位同志负责图书馆一楼,由刘学锋、管超、郭艳红、高树自四位同志负责二楼,由任少行、刘文倩、孙永丽三位同志负责图书馆三楼,而李琰同志负责图书馆四楼。

由于烟台滨海路白天禁止大货车通行,运送家具设备的货车都是晚上跑,早上到。我家的后窗正对着图书馆大楼,每天天一亮,我就能看到几辆满载货物的大车驶进校园停在图书馆旁,不管多早,我都要到图书馆安排装卸工人卸车,组织馆员就位指导,每天都在馆内楼上楼下地跑,每一个房间家具设备的布置都现场指导亲力亲为。由于新书架、阅览桌和椅子都是实木的,表面的油漆没有干透,我被油漆中的甲醛熏得体质明显下降,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现象,其他老师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但是大家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共安装书架1400余个,阅览桌、电脑桌、服务台1000余个,椅子、沙发3500余把,电脑、设备300余台。2016年4月3日烟台校区图书馆家具、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

2016年4月4日,莱阳校区图书馆和烟台校区图书室的图书馆下架、打包、运输等工作全面展开。莱阳校区工作由王少红、任少行、杨舒涵、朱倩儀具体负责,烟台校区图书室工作由李希敬、刘学锋具体负责,做到了下架精细,打包牢固、运输及时。其他几位同志由韩靖统一安排,分别负责图书到馆后的分类和上架的组织工作。一楼两个自然科学书库由高树自、管超、姜姗负责,二楼两社会科学书库、珍本书库由李希敬、郭艳红、李琰负责,三楼两个阅览室由刘文倩、孙永丽负责。在图书馆17名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共搬运图书18000余包,图书上架500000余册。全体馆员以吃苦耐劳、积极奉献的精神,经过不懈努力,于2016年4月30日历时25天,图书的搬迁、资源的整合及图书的上架工作全部结束。

2016年5月10日,烟台校区图书馆正式开馆,为学校以“优秀第一”的成绩通过名校验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烟台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有图书借阅、期刊阅览、报纸阅览、电子阅览、休闲空间等多个功能分区,提供藏、借、阅、检一体化服务,是一所以收藏医药文献为主,兼顾社会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文献的综合性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目前已成为烟台市一流的高校图书馆,在全国同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更是首屈一指。

图书馆设有自然科学书库、社会科学书库共5个;珍本库1个;期刊阅览室1个;报纸阅览室1个;自习室4个;馆阅览座位2800余个;117座的学术报告厅1个;200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室1个。并设有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等业务部门。

图书馆设备先进。目前馆内共有2台电子图书借阅机,可以用手机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下载,方便手机阅读;馆内共有8台查询机,读者可以查询图书的库存位置及数量,还可以查询读者自己的借阅等信息;LED屏和电视拼接屏用于发布最新消息、入馆教育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图书馆配有机房,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为图书馆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图书馆内部全部业务实现电脑化管理,2015年初改用金盘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管理更先进,服务更快捷;引进了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读秀、万方数据、中科考试等多个数据库;2012年加入了CALIS文献传递系统;2017年10月,图书馆与学校一卡通对接成功,借阅、上网全面实现一卡通,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师生借阅。

图书馆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医疗为宗旨,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以打造文化图书馆、学术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为目标,认真践行“团结、进取、敬业、严谨、热忱”的馆风,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

不只馆建和馆藏,图书馆管理人员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兼职到专职的配备过程。2005年8月初我到图书馆时,图书管理人员只有9人,到2008年达到14人,也是从这年开始,图书馆开始招聘图书专业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招聘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5人,从2015年起,图书馆根据工作需要增设实验员岗位,截至目前共招聘实验员26人,确保了图书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多年来,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馆员队伍建设。我们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馆员政治素养。其次是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升馆员专业知识水平。

随着图书馆文献种类和图书数量的不断增加,图书管理难度逐步增大,传统的人力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书籍种类的不断扩充,90年代后期的我们决定采用当时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系统建设,从烟台大学引进当时较为先进的红苹果图书管理系统,并派李曙光、王少红、任小行、丛兆鹏四位老师前往烟台大学进行第一批红苹果系统的学习培训,使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近年来,我们对图书馆全体馆员都分批进行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图书管理专业培训,每年都会外派多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还坚持每年对全馆人员进行1-2次的集中业务培训,使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做到政治先导、制度保障、业务熟练,职责清晰,明确了图书馆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目标。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开展读者服务的首要前提,而纸质图书是图书馆最基本、最普遍的文献资源。

我校图书馆发展历史中的前30多年,由于受到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支持资金和管理技术落后等原因的限制,纸质图书馆的数量增加非常缓慢。图书馆建立初期,受资金以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无法及时补充书籍,老旧书籍也在不断损耗,书籍数质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图书馆发展陷入瓶颈。

20世纪90年代初期,李曙光老师第一次去济南展销会采购书籍时,购书款只有2万块。近10年来,学校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的图书购置资金,使图书馆藏量每年都有较大数量的增加。截止目前,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5万余册(含医药卫生专业图书15万余册),到2018年底图书馆图书总量将达到70万余册。珍本库藏有大型图书《四库全书》一部,共1501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据文渊阁本影印精装本;清末、民国时期古籍线装图书50余种,其中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1万巻;《古今医统大全》、《医统正脉全书》、《重修政和本草》、《本草纲目》等均为线装珍本。所收藏古籍善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对于保存和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期刊阅览室位于图书馆四楼南库,建筑面积约960平方米,设有现刊区、过刊区及阅览区等不同功能分区,共有期刊阅览座位384个,现有各类现年期刊1200余种,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众多学科,其中以医药类期刊为主,共计500余种,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阅览需求。期刊的购置数量从建馆以来从无到有,从几种到几十种,从几十种到几百种,到2016年新图书馆启用后已经达到了1200种以上的规模。

如此大的藏书量基本上满足了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需求。当读者在图书馆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的时候,恐怕没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借到手里的书籍背后蕴含着多少图书人的辛苦和汗水。借阅到读者手中的每一本书,都要经过采购、图书分类、编目、数据录入、贴书标、贴条形码、打登录号、典藏、上架等几道工序,包含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

回想2003年,学校由中专升为大专期间,上级部门要对学校进行整体评估,当时图书馆的任务就是对在馆书籍进行重新录入,之前馆内一直使用中小型图书分类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后期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多样文化和多类文献的管理,统一改成中图法第三版。李曙光老师等一行人组织全馆老师并抽调部分其他部门的老师,奋战一个假期录入书籍文献7万余册。负责老师对阅览室的书刊杂志进行重新整理编辑的方丽华老师回忆起那段时光说:“好多人都知道图书馆的好,但是却不知道背后的辛苦,那时候每天忙到深夜,对书刊进行仔细地核对,生怕哪里出现问题,生怕自己的疏忽影响学校的升格大计,坚定的信念让我一鼓作气超前完成了工作。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纸质图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网络的普及使数字图书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改变了图书馆的建设理念和方向,将图书馆建设划分成传统图书和数字图书(也就是实体馆和虚拟馆)两个部分。目前数字图书在我校馆藏建设中已处在与传统图书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在扩大图书馆规模的同时,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发展与整合,建设优质、充裕、合理的信息资源中心。近5年来,我校不断加强电子资源数据库的采购工作,丰富数字馆藏。目前馆藏电子期刊整刊1800余种,数据的存储量已达到17.7T,其中电子图书存储量达8.3T,共有电子图书51万余册。

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图书馆较之前的图书室相比,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辉煌,眼前的一切似乎不可思议,却又水到渠成。对于图书馆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我们的馆藏,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因为有老一辈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有新一代的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可以相信学校图书馆的未来将会更加灿烂。

分享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