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征文
胡克进:“老师中的老师”刘琛南
时间 : 2018-10-02 17:01:03

我与刘琛南老师于1960511日相识,到1981年他退休回龙口市定居相别,在中医药学校相处了20多年。他一直在教务处工作,历任教师,教务处副主任,教务处主任等职。我先后两次在教务处工作,曾任教务员,党支部书记,长达7年之久。这个时期社会变革风起云涌,也有惊涛骇浪,学校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波浪式地前进,师生员工历经千辛万苦,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刘琛南老师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他都是拓荒者、创新者、埋头苦干者。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公正无私,为人耿直,工作积极向上,为中医药学校创立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任劳任怨的拼搏精神是永存的,是激励后人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校庆6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来回忆刘琛南老师在中医药学校的业绩,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由于事隔几十年了,我已经80多岁,记忆力有些衰退,有些事情忘记了;又由于我政治修养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有些事情表述和论证很可能有不当之处,甚至是错误,希望阅读者批评指正。现在力所能及的对刘琛南老师在中医药学校的工作、生活、为人品质等方面,作一些回忆。以表示对他的思念。

从人生道路的探索到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

刘琛南老师的老家是黄县龙口公社甲刘大队,我与刘明德老师老家都是掖县。1962年,我们三个人结伴骑自行车回家,同路到道头车站分手。刘琛南老师向北经过招远城,再奔向龙口;我与刘明德老师向西,奔向掖县。本来应该从莱阳出发,经过河头店、毕郭镇、在道头车站分手,但是这条路线要过十多条河,河流上没有桥要抗着自行车过河,太麻烦了,于是就选择了烟潍路转青黄路到达道头车站。天还不明,我们三人就出发,开始时风不大,越走风越大,到了青黄路向北走,北风呼号刮得天昏地暗,泥沙飞扬,睁不开眼睛,骑自行车下坡,都能被阵风刮倒在地。那年我24岁,刘明德26岁正是身强力壮好时候,我们坚持风小一点,就骑车前行,风大了就推车前行,可是刘琛南老师已经是40多岁的人了,一点不示弱,和我们并驾齐驱,同时到达了道头汽车站。他那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和刘明德老师十分敬佩。

太阳已经偏西了,我们又饥又渴,筋疲力尽,只好在道头车站休息吃中午饭。在休息期间,我对刘琛南老师说:“你要是在黄县人民医院上班,回家多方便啊,就不用遭这个罪了,可以考虑申请调回黄县工作。”这就引出他的一番话,他说:“我父亲双目失明,老伴得过血崩,体质很弱,几个孩子又小,家里确实需要我。”我同情地说:“你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我觉着有可能批准。”他接着说:“我家庭出身是富农,你们是知道的,这是无法选择的,也是不能选择的。青少年时期选择读书,最后在华北国医学院毕业。我曾在国民党统治的城市哈尔滨、天津、青岛等城市,当过药店的大夫,办过诊所,任过小学教员,还在青岛市国民党陆军医院任过护理员,同时加入“三清团”反动组织,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错误选择。我没有选择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抗日和解放全中国的道路,反而在国民党的队伍里为国民党效力,是一种犯罪的行为,共产党没有追究我的罪行,我就感谢不尽了。1952年我才参加了革命工作,我不能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寥寥数语表明他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错误选择很痛心后悔,还表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宽容政策很感恩,一心一意想干好自己的工作,尽管自己生活上有实际困难,也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我们三个又议论了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刘琛南老师说:“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是中医带徒自学成才的,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理论,我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可以组织老师更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这样中医教学质量就有了根本的保障。”可见他心里想的是自己的小家庭,而想的是学校的发展,中医事业的发展。

 在闲聊中我还清楚记得刘琛南老师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三件事:第一,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他说市民利用星期日去粮店购买粮食,到第一家粮店,嫌粮食价钱太贵,就到第二家,第二家更贵,就到第三家,结果第三家比第二家还贵,就又回到第一家粮店,结果第一家的粮食价格又涨的比第三家还贵。粮食价格一天涨多次,市民唉声叹气,生活十分困难。第二,在青岛解放前夕,同事们秘密地传着“国民党快完蛋了”。有一天,青岛市陆军医院有一位反动军官召开医务工作者会议,会上作了反动演讲,“要忠于党国”,当场宣布与会者都是“三青团员”,并就地登记颁发“三青团员证”,刘琛南老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加入了三青团组织。第三是青岛的妓女院遍地是,国民党军队奖励士兵的办法是:星期日集体带队到妓女院门外,每人发一块大洋,继而蜂拥冲进妓女院。刘琛南老师讲到过去,心情表现的很沉重,很悔恨,很痛苦。

19527月,刘琛南老师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标志着他在人生道路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开始了新的生活。经过“三反五反”和“整风运动”的教育,他在总结中写道:“我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他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解放区的太阳永远不会落,解放区的歌声永远唱不完。”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他工作业绩显著,当选为莱阳市二届政协委员,莱阳市八届人大代表,尽职尽责,不负众望,受到人民的欢迎。

参与筹划创建莱阳专区中医学校

新中国是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上百年的战争创伤,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党领导人民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城市实现了公私合营,在农村实现了合作化,土地归自然村集体所有,完成了千百年来英雄豪杰想完成而又没有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他的革命纲领中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花。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四有二无社会,结果根本无法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想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结果也没能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才真正实现了千百年来的土地革命。这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民在经济上翻身的同时要求在文化上翻身,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8年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破天荒突飞猛进的发展。烟台地区相继建立了烟台水产学校、烟台中医学校、烟台艺术学校、烟台工业学校、烟台体育学校、烟台粮食学校、烟台财会学校、烟台护士学校,烟台昆嵛山林校等十多所中等专业学校。这就是莱阳专区中医学校创建的历史背景。

那么,我们学校是怎样酝酿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酝酿的起步,烟台地区卫生局局长贾桂芝同志,约见莱阳专区中医师资班的教师刘琛南老师。两个人会见时,贾局长论证在烟台建立一所中医学校的必要性,指出:“一是为了发展中医事业扩大中医队伍,二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烟台地区的防病治病工作,满足人民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需求。”同时对刘琛南老师希望:“希望你不负众望,为创办中医学校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刘琛南老师觉着这是政府对自己的信任,是最大的荣誉,心情非常兴奋,欣然同意,并表示:“为创办中医学校竭尽全力。”在贾局长看来,刘琛南老师是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受过系统的中医理论教育,是办好中医学校的难得人才,在烟台地区是独一无二的中医人才,所以心情也是十分高兴。而且二人不约而同展望中医学校办学前景:烟台地区中医人才就会一批接一批从中医学校培养出来,中医乏人,中医后继无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对推动烟台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要将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二人兴致勃勃议论办学意义展望未来前景的时候,刘琛南老师是个务实派,工作积极性高,急于落实,于是就提出了四个问题:1校舍问题,2教师问题,3教材问题,4附属医院问题怎么办?”贾局长讲:“这正是我们两个研究的主要内容。”经过反复论证,达成共识:附属医院在烟台建,并且由学校的中医人才为基础,建成归学校管,校舍确定住农村暂时借用民房,报烟台专署审批下达文件。教师问题,认为从莱阳专区中医师资班中选拔优秀学员留校任教师。教材问题,认为有师资班留校教师编写。贾局长与刘琛南老师的会见在笑声中结束了。选拔教师组建教师队伍和编写教材的任务就落在刘琛南老师的肩上。

中医师资班的学员,是从各县推选的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他们特点是:第一医德医风好;第二具有丰富临床治病经验;第三虚心好学。同时卫生局又从基层医疗单位调来王吉甫和马禹安二位医生,承担师资班的教学任务。师资班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等,都是刘琛南老师亲自制定的。刘琛南老师主讲《伤寒论》、《内经》、《金匮要略》等多门课程,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指导其他老师备课试讲,亲自出题考试,亲自批卷。按期完成了教学任务,师资班结业了,从中选拔出优秀者留校任教师。他们是:方甫、刘明德、孙寿山、王荣山、王选经、吕扶民、吕广振、宋健民等同志。刘琛南老师是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又建议学校,把他们分期分批的送到山东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进修学习,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学校中医专业的骨干教师,如吕广振、宋健民被评为主任医师,吕广振还有专著《中药学》;方甫、刘明德被提拔为学校副校长。后来教育行政部门又从普通文化课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充实我校教师队伍,他们是李文山、孟庆海、徐存新、李庆善、孙学扑、宁宣勋等,他们在教学方面都受到刘琛南老师的指导,教师队伍初步形成。这支教师队伍的建立和成长,刘琛南老师付出了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持建校初期教材编审工作

1958年暑假学校开始招收中医专业80名学生,编为58级一班和二班,学制四年。那个年代烟台中医学校是全省独一无二的一所中医中专学校,全国中医中专学校绝大部分是1958年建立的新校,没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刘琛南老师呕心沥血编教学计划,制定各课教学大纲,带领师资班的教师编写各课教材。当时宋健民等老师编写《温病学讲义》,吕广振等老师编写《中药方剂讲义》,刘琛南等老师编写《伤寒论讲义》,刘明德等老师编写《内经讲义》,马禺安等老师编写《针灸讲义》。编写教材的总指挥是刘琛南老师,各课的审稿、定稿还是刘琛南老师,近百万字编审教材的任务,夜以继日地工作已经成为常态,星期日不休息已经成为习惯。那是“大跃进”的时代,整个社会风气是:“敢想、敢说、敢吹牛皮”,在研究编写进度计划的会议上,有一位老师是中共党员,他带头发表意见说:“每个老师一小时编写300字,一天编写3000字,再鼓足干劲搞点大跃进,一个月编写10万字没问题,一个月完成编写任务,向学校党支部报喜!”刘琛南老师治学态度严禁,他绝不能让这种情绪在老师中泛滥成灾,就严肃地批评了这位发言的老师说:“你这种急躁冒进的情绪,带到编写教材来就是粗制滥造,不求质量。我们搜集资料,多找几个版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进行编写,要修改,要推敲,最后要誊写清楚,要用大量的时间。”他说服这位冒进老师,收回了他的冒进计划。又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大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质量第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足干劲提高速度。”

当时学生每个周有两节劳动课,刘琛南老师就抽调一部分写字比较好的学生,到教务处来刻字、校对、油印、装订成册,分发给班级。那个时候,印讲义的纸张质量很差,是土黄色,厚薄不均匀,不平而且有皱折,纸面带有细沙,在油印的过程中,稍微不注意,蜡纸就破碎了,无奈只好重新刻蜡纸。这个活又脏又累,有失败。刘琛南老师对这些同学不是批评而是表扬他们干活认真,干活细致,表扬他们的劳动是为同学做贡献,为学校做贡献,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刻字,油印,装订讲义的劳动积极性。受表扬同学有58级一班的温如杰,二班的刘福昌,59级四班有程兆欣、刘士正,三班的张作科等。

有时候自编教材,供不应求,就印刷单页发给学生,课程结束,学生把单页装订成册。这种自己编写教材,手工油印教材的状况一直延续到1961年,58级、59级、60级、61级半工半读中药班,中医进修班等,使用的专业课教材,全部是专业老师在刘琛南老师的率领下自己编写,自己油印的。

19603月,国家卫生部在成都召开“中专中医专业教材编审会议”,时间是两个月。刘琛南老师参加了这个会议,参与了《中医基础学》、《妇科学》编审工作。与会人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最后由卫生部决定,由成都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等五个学院合作编一套中等专业学校中医专业统一使用的中医教材,包括《中医基础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针灸学》,简称五院版本。普通文化课,如数学、语文、化学、生物等教材,都是借用其他专业的统编教材。

           六十年代前期的艰苦创业  

1960年一过春节,烟台专署就批准拨款我校在朱家庄村北、世回尧村以南建设教学大楼和办公大楼。全校师生员工盼望已久的梦想:有自己的校舍,终于来临了!那种高兴劲表现在行动上走路都快了,工作特别带劲,情绪特别高涨。但是烟台建筑公司提出说它的运输能力不足,让我们学校自己运输建筑材料,否则施工要拖到明年才能进行,学校领导无奈接受运输建筑材料的艰巨任务。学校的干部群众瞬间一跃变成了运输大队,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从烟台市向工地运输水泥,从黄务镇向工地运输沙子,从朱家庄村的东山向工地运输石头。那个劳动场面是惊天动地,三个人一辆地盘车运石头,山路坡陡距离长,驾辕人把地盘车掀起来,车后腿拖地,三人用力刹车,缓慢前行,到了高坡的中段,地盘车推着人速度加快,直到飞奔向前冲去,车与车之间你追我赶,好一派热闹的风景线。刘琛南同志身体比较单薄,而且患有胃病,经常胃痛,还有风湿性关节炎,但他和同仁们一样,为了早日建起大楼,带病坚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意识到他是中医学校办学的学术骨干,劝他不参加建校劳动。他一一拒绝,他说:“我能行,我一定参加建校劳动,师资班的有些老同志,比我年龄还大,都参加劳动,我哪能不参加。”无奈组织者才安排他去参加运沙车队,这是个老年车队,路虽然比较平坦,但是来回路程五十里,汗水湿透了衣服,他还幽默地讲:“劳动松松筋骨,出汗增强代谢,确实还挺舒服的。”他和同仁们不同的是,晚上在煤油灯下继续工作,给中医进修班编写讲义,准备给中医进修班讲课,他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无法相信的。由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建筑材料的运输任务。暑假教学楼基本竣工,秋季开学,58级、59级、60级的同学们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教学楼。

还是这年的春天,社会上出现了物资特别匮乏,物价上涨,市场上的蔬菜卖到一元钱一斤,正常价是每斤25分钱一斤。农民说:“带一个萝卜进市里,到市场上卖了萝卜,去看场戏,理个发,再洗个澡(它们没涨价)还能剩几角钱。”烟台地委动员抗灾救灾,刘琛南老师和我们年轻人一起去烟台南山开荒种地瓜。为了解决肥料问题,就在公路旁边修建简易厕所,还利用学校建筑工地的空闲地种南瓜,种胡萝卜,秋天收获的成果,大家共同享用。尽管我们与自然灾害作了坚决的抗争,仍没有解决饥饿问题。刘琛南老师患了严重的水肿病,两条腿肿的用手一摁一个深窝,饥饿和疾病折磨的他不能入睡,就起床吃生萝卜,但是第二天仍坚持正常上班。他满有信心地讲:“小日本那么气势汹汹都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垮了,在党的领导下,自然灾害是一定能够战胜的!”他的精神使我们年轻人十分敬佩。

196010月底,烟台地委召开地委直属部门会议,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动员部署救灾,决定撤销烟台地区的中等专业学校,其中包括中医学校。山东省卫生厅接管了中医学校,校址迁到莱阳。烟台地区所属的即墨县人口九十多万,因饥饿患病而死者多达十万之多,学校迅速派出由58级学生和部分教师组成医疗队,前往即墨县救灾,为农民防病治病,宣传鼓励农民战胜灾害进行自救。刘琛南同志参加了医疗对接工作。当时他的家庭负担很大,其父亲双目失明,妻子血崩病身体很弱,几个孩子年龄不大,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最小的刘杰,也就五、六岁,带在自己的身边。我劝他不参加医疗队,他说:“这是检查我们教学质量的有利时机,看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否用到临床上为群众看病,也是看看我们的老师会不会指导学生防病治病。两个班级的毕业实习生到了灾区,专业老师又少,我不放心啊!”他拒绝了我的好心劝说,毅然决然地带着小儿子刘杰参加医疗队,前往灾区,受到医疗队学生、老师和灾区人民的欢迎。可以想象他在灾区一边工作,一边又要照顾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一个学期结束,医疗队完成救灾任务回到学校。他对我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到农村去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亲眼看到农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善良,生活贫困的现状。有的病人,我给他看完病,开出药方,因为药价高,没钱买药,他只好停止治疗。”他还说:“我们去的那个村,饥饿患病死了不少人,三天二日就死一个,我们的医疗队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否则死的会更多。”最后他说:“实践检验我校五八级的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绝大部分同学能运用“四诊八”诊断疾病开出处方,给病人讲出养护预防措施,有一小部分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给病人看病。”从此以后,学校周围农民找他看病,一个药方、一般四至五味药,没有大方剂。

               文革岁月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我们学校是重灾区,党政领导被打成走资派,反复批斗,近20名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圈入牛棚,强迫劳动改造,刘琛南同志就是受害者之一。白色恐怖笼罩全校,学生朱桂江上吊自杀,教师孙祥云用刀割断大动脉自杀未遂,教师王荣山看到别人写自己的大字报,吓得瘫倒在地,患半身不遂。

刘琛南的历史问题,在1962年的第二次肃反是我亲自调查的,是莱阳县肃反办公室做出的正确结论:“一般历史问题,不予追究。”因此,他受迫害,我们二人在学校西北角厕所相遇,想偷偷安慰他几句,让他保重身体,我的话刚出口,他就说:“你放心,我是不会寻死的,除非他们把我打死,我相信党组织……”。听到外边有脚步声,我们各自离去。现在想想那时候,他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是多么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光荣伟大正确的党,他相信文化大革命的现状绝对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这是多么高贵思想品质啊!直到1969年学校通过整党,重新建立了党委会,干部和老师才获得了自由,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1967年先后有莱阳拖拉机制造厂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莱阳驻军坦克团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经过他们长时间的辛苦工作,学校实现了大联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紧接着进行整党,1969年学校重新成立了党委会。新党委为了把学校整体工作推向前进,派我与刘明德,李树铨,班兆贤,徐寿长,王福传,李少卿等七人,前往全国医药院校先进单位参观访问了三十多天,回校向党委作了全面汇报。党委决定:根据中专的培言养目标,编写教材,办实验药厂,办医疗门诊,这是我们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起步。接着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会后回到教务处,刘琛南高兴地不得了,自言自语滔滔不绝地讲:我们是中专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到基层医院看病,到药厂制药。我们自己编教材就是要围绕基层医疗工作的需要确定编写内容,我们办起门诊部,老师学生都可以轮流去看病去见习,这样把课堂讲的理论和看病实践结合起来。办实验药厂,中药专业学生的劳动课可以到药厂去干活,还可以轮流到药厂去见习,这些任务完成了,我们学校的办学能力,教学质量就会向前跨进一大步。其他同志也兴致勃勃地连声叫好。

组织编写中医专业教材的任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到刘琛南同志的肩上。他多次组织中医专业的老师酝酿讨论,研究编写计划、编写大纲和编写科目的分工。最后确定刘明德老师编写《中医基础学》,吕扶民老师编写《中医内科学》,宋健民老师编写《中医妇科学》,方甫老师编写《中医外科学》,吕广振老师编写《中药方剂学》,李树老师编写《中医针灸学》,《中医儿科学》记不起是哪位老师编写的。在这个基础上各编写老师制定编写计划和编写大纲,交刘琛南同志审批后实施。他一份一份审查,一份一份地修改,不少的计划和大纲被改的面目全非,他实在没法改下去了,就把老师叫到办公室,面对面的进行商讨,直到达成一直意见,然后让老师重新制定计划或者大纲。接下来老师根据自己分工编教材,跟随其后的是他修改老师编写的七份教材,同步进行。他治学严谨,改不好教材他决不罢休。我清楚记得《中医内科学》初稿有的章节,他修改增加的内容比原稿还多。他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熄灯,都坐在办公室审稿子,星期日他加班加点不休息。他全身心地投入审稿,经常忘记吃中午饭。有一次,我们中午下班到食堂就餐,他说到食堂吃饭需要排队,你们先走,我晚点去不用排队。可是下午120分,我们来上班了,他还没吃中午饭,还在改书稿,他工作的入迷了,在我们的提醒下,他只好到食堂吃点剩饭和冷菜。由于他的忘我工作和编写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套100多万字中医专业教科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编写任务。由莱阳印刷厂印刷,装订成册。这套教材不仅本校使用,而且销售全国部分中医药中专学校。

               参与开门办学

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教育系统学朝阳农学院的斗批改经验,核心内容是开门办学。我们学校决定在莱州市驿道镇和莱阳市团旺镇办两个医校。刘琛南同志是莱州市驿道镇医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从1974—1976年先后到达驿道医校的学生有74级中医12班,中药12班;75级中医12班,中药12班;76级中医12班,中药12班;共计12个教学班级,合计48名学生。医校承担了莱州市赤脚医生的培训和再培训的艰巨任务,都属于医校的教学任务。学校去的专任教师10多个人。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全部是借用的农村民房,在这种情况下,大显他教学的指挥才能。首先,合并同年级、同专业的班级上合堂课,每期赤脚医生的培训全部上大堂课,然后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何讲好合堂课;其次是安排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轮流到村卫生室和乡镇医院进行见习实习,使学生在为农民看病治病的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山丘采药、认识药材,经炮制加工,为农民治病,深受农民兄弟的好评;第三在学生中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作用。他这个人的工作特点是有布置就有检查,深入教研组与老师磋商,深入教室与学生座谈,深入基层医院征求大夫对教学的意见。总之,学生到哪里,他就调查研究到哪里,就指导到哪里。他每到一处,老师和学生都热情打招呼:“欢迎刘老师检查指导!”他是一个受到师生欢迎的人。19771月,历经三年的开门办学顺利结束了,刘老师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担任教务处主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实施“拨乱反正”,春风吹进学校大门,师生欢欣鼓舞拥护三中全会的决议,知识分子入党提干形成潮流,刘琛南同志由学校呈报,卫生厅批准,公布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校教务主任。可是这个时候的刘琛南已经是白发一大把,皱纹一大堆,从建校时三十多岁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变成一个接近退休的老年人。但是,他精神焕发,重振年轻人的雄风,他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当主任和不当主任都干教务工作,但是公布我为教务主任的职务,是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在退休前这几年,竭尽全力做好教务工作。任职后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整顿教学秩序,全面落实教务方面的规章制度,如教师日志制度、课时授课计划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班级日报表制度等。刘琛南同志长期在教务处做教学业务指导工作,可那个时候他是一个教师身份,虽不能说名不正言不顺,但总是不那么理直气壮。现在他是教务处第一把手,如鱼得水,本身有能力,又有行政职务,说话办事就具有权威性。有一次他发现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执行课时授课计划的进度,提前两个周结束了课程,就找其谈话先了解原因,这位老师讲:“应该讲的内容我都将完了,经考试学生都及格了,我觉着是完成教学任务,提前结束课两周,我想去外地探亲。”刘琛南同志非常肯定,非常认真地讲:“不执行课时授课计划,提前结束课没有讨论的余地,肯定是不对的。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计划内容不够讲的,那也不能空堂,应该补充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编写讲义发给学生。”与这位教师的谈话时间较长,直到这位教师承认错误,表示改正,谈话才结束。对于填写《教室日志》不完整的教师,随时随地找其面谈,限期改正。

第二,实施观摩教学,培养各学科榜样教师。在他的苦心教育指导下,实施观摩优秀教师的讲课,树立教学典型。当时的优秀教师各个教研组都有徐寿长、班兆贤、李树铨、李光远、吕广振、陶振刚、冯秀坤、陈骏琪等等同志都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用典型的力量不断把教学质量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脱产培训青年教师。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师不足,先后毕业生留校当教师有20多名。为了提高他们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刘琛南同志主持举办“青年教师学习班”,参加学习的青年教师,现在还能记得的有:张勇、张华文、王积和、宋秀婷、姚振平、曹秀玲等10多名。教材是古典医籍和大学本科教材,教师是本校的老教师,刘琛南、宋健民、吕广振、刘明德等同志都讲过课。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四,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近20个医院,都名副其实挂上了山东省中医药学校教学医院的大牌子。胶东地区比较好的县人民医院、比较好的中医医院都是我们学校的教学医院。总之,在刘琛南同志任教务主任期间,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都有长足的发展,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完成的任务,但是他起到了别人不可取代的作用。

       “刘琛南老师是老师中的老师!”

刘琛南同志从1958年建校开始到1981年退休,长达24年都是在教务处工作。每个新学期的开始阶段,他天天深入课堂听老师讲课,关怀新教师的成长。因为我们学校的老师绝大部分是医药院校毕业,有的是老中医带徒弟带出来的,对讲课程序和环节掌握不好,无论哪个新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讲课,刘琛南同志就去课堂听课,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有一个老师第一次上课,踏上讲台就低着头念讲稿,读完讲稿,讲课时间才用去了一半,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自己读书。下课后,刘琛南老师就指导说:“你应该在上课开始,先检查同学的出勤情况,给病事假的同学记录符号。再出题目,让全班同学思考片刻,提名同学回答问题,根据同学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从而检查了我们上次课的教学效果,简单总结,根据情况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补充或者是修正,在这个基础上讲授新课。讲课速度适当慢一些,在讲课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是否大家都在认真听你讲课。这节课的内容讲完了,对这节课重点内容要强调同学理解牢记,对难点问题可以重复讲几句,可以问学生明白了吗?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并提出作业的具体要求。”所以,在教师队伍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刘琛南老师是老师中的老师!”

 

刘琛南同志在中医药学校从30多岁开始,工作到60岁退休,历经千辛万苦,作了大量的工作,两袖清风地离开中医药学校回家度晚年。198810月,我校举行40年校庆,他应邀请回到学校,他没有副处级头衔,也没有副高以上的专业职称,他就是一个一般校友。但是回来参加校庆的校级领导、一般职工、历届毕业生校友、还在学校工作的老同志都主动热情地去看望这位刘老师,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表示牵挂、嘱咐保重身体、欢度晚年,我想这就是刘琛南同志的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吧!

分享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