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新闻
张立祥书记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暨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 : 2018-11-26 08:23:05

六十年砥砺奋进 新时代再创辉煌

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暨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  张立祥

(201810月27日)

尊敬的卢国慧司长、孙春玲局长、张代令副市长、高君勃区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十月的烟台,天朗气清,秋色宜人。在举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省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时刻,今天,我们相聚在黄海之滨、养马岛畔,隆重举行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论坛暨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共同追忆学校六十年的光荣历史,共同绘制学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共谋中医药职业教育发展大计。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向莅临大会的各级领导、各位来宾、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个历史时期曾在学校工作奋斗过的各位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六十载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一甲子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翻开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史,一股自强不息的奋斗之风扑面而来。一九五八年十月一日,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医药人才,在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山东省第一所中等中医学校—莱阳专区中医学校,同年十二月,学校改名为烟台专区中医学校。建校之初,学校共有教职员工7名,在校学生、学员260人,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但全体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住民房、点油灯、铺海草、自编教材,以铺凳代替课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之后,学校又先后更名为“烟台中医学校”、“山东省莱阳中医药学校”、“莱阳白求恩学校”、“山东省中医药学校”。1980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10月,山东省发改委批复同意学校在烟台建设新校区,开始实行烟台、莱阳两地办学,逐步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2013年11月,学校获批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开启了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纪元。建校60年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成果日趋丰硕,社会服务贡献度持续提高,文化传承创新扎实推进,国际交流合作逐步拓展,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六十年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发展的活力动力持续增强。建校以来,学校虽然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但一代代山东中医药高专人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始终坚持在坎坷中奋进,在艰难中崛起,在风浪面前勇立潮头,推动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由建校之初的占地40余亩、师生200余人、办学设施异常简陋,发展到今天地跨烟台、莱阳两个校区,占地900多亩,在校生1.3万多名,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纸质藏书65万余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一亿元,固定资产总值近7亿元。建有3个综合性实训中心,60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50个订单培养班。建成直属附属医院一所,非隶属关系附属医院15所,校外实习就业双基地168处。学校被确立为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被上级主管部门确立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山东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六十年来,学校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学校立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服务相关产业,通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战略,逐步形成了“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特色。学校不断建立健全专业调整与优化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确立了“做精药学类专业、做优临床医学类专业、做宽护理类专业、做实医技类专业”的专业群发展带动战略,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校由建校之初单一的中医专业,发展到现在开设中医药大类专业16个。拥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本连读试点专业2个、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个。主持建设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十余项。牵头开发了全国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建设规范、中药专业教学标准,以及山东省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搭建起新的平台。

六十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校60年来,一代代山东中医药高专人,在“励志笃学,厚德济生”校训精神激励下,薪火承续,栉风沐雨,涌现出一大批以建校初期方甫、王吉甫、郭健秋、刘琛南、刘明德、宋健民、曲衍海、吕扶民、吕广振、马禹安等“十大名老中医”为代表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贡献突出的专家学者,他们专业造诣精深,甘于青灯黄卷,为中医药教育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用智慧和心血谱写了岐黄华彩篇章。他们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治学精神、品格情操已经成为山东中医药高专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勤学苦读、奋发有为。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完善“内培外引、校企互通”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与管理办法》,实施教学名师工程、教学新星工程、教学团队工程、专业负责人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工程、青蓝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等“七大人才工程”,打造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梯队。全面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3人、山东省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4人、全国中医药传承人才6人、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4人、山东省职业教育青年技能名师1人、山东省医药行业首席技师3人、山东省技术能手2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山东省工人先锋号2个、山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术技艺传承创新平台3个,当选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70多人。

六十年来,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服务学生成长,培育出大批优秀学子。在上级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驻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职工秉承校训精神,坚持“立足山东,辐射全国,依托行业,开放办学,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培养品优技高中医药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学生为本、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精技善能”的育人方略,为国家和社会累计培养了6万多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广大校友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医疗卫生行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骨干力量、产业精英、管理人才和创业典型,涌现出了以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泰山学者乔明琦,原山东省外经贸委副主任任学春,原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党委书记逯尚远、党委副书记杨胜利,山东省干部保健局局长万书臻,山东省总工会副巡视员周克民,山东省卫健委办公室主任王正武,原山东省食药局稽查局局长靳其法,原山东医药集团总经理、现任山东省再担保集团监事会主席牛波,山东泰邦生物制品公司总经理庞广礼,山东福胶集团董事长杨福安,山东宏济堂医药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建民,华润集团东阿阿胶公司副总经理尤金花、王中诚、王延涛,原济南护理职业学院院长马其江,山东省胸科医院院长刘文俊,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周鹏,湖北省人民医院党委委员、中医科主任宋恩峰,山东省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单宝德、潍坊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善会、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马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广大校友为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学校年均招生人数平均以6%的速度稳步增长,生源数量及质量在省内外同类兄弟院校名列前茅,今年学校本部录取新生4500人。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落后产能关停,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学校多措并举,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学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学校毕业生以“适用、实干、品质优,留得住、上手快、有后劲”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荣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最具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等荣誉称号。

六十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奉献社会,铸就了社会服务特色品牌。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学,始终将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使命。学校依托中医药行业和健康服务产业链,坚持开放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深入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长效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发挥自身价值、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组建了8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依托“三个中心、五个基地”,积极开展五项社会服务工程,全面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中药调剂员、保健按摩师、中医刮痧师等10余个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供了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省卫健委《关于充分利用三所委直属专科学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人才的通知》要求,积极探索实践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工作,先后开展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知识培训、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继续教育服务,形成了“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开展横向课题研究35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90多项。承担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和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工作,牵头研发了《全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研究报告》、《山东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性研究文件。积极开展中医中药乡村行、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医博士专家团社会义诊等活动,打造了惠民生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中医药国际传播事业,先后同荷兰、俄罗斯、德国、菲律宾、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岁月生辉。从当年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蓬勃发展,学校每一天都在与时代的发展同生共长,每一步都在与社会的前行同频共振。60年的流金岁月造就了山东中医药高专人的智慧和勇气,60年的发展变化谱写了山东中医药高专人艰苦跋涉、勇于登攀的创业篇章。如今,甲子花开之年的山东中医药高专,已然成为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推动健康山东建设、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一支特色鲜明、姿态活跃的生力军。抚今追昔,思源致远,学校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办学成就,得益于国家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环境,离不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健委、省教育厅和驻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与亲切关怀,离不开学校早期建校者和历届领导班子以拓荒牛的奉献精神奠定的良好起点和坚实基础,离不开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校友的鼎力相助,离不开一代代山东中医药高专人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探索和努力。可以说,正是大家的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推动着学校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搏风击雨、破浪远航。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向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60年来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山东中医药高专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六十周年是山东中医药高专砥砺前行中的一个特殊节点,更是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关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也作出了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的顶层设计。面对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如何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行业办学特色,打造办学定位精准、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高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已成为我们这一代山东中医药高专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时代命题。去年学校党代会确立了“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这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梦想,更是激励全校师生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一面旗帜。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责任,以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逆水行舟的危机感,在创建一流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进程中守正创新、奋勇向前。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快推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让学生受益更多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关爱学生成长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力培养出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我们要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人才优先、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广大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和重要财富。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治校,全心全意服务教师事业发展,既是学校历届领导班子的高度共识,更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我们要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全力以赴培养人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引育并举,久久为功,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人才队伍,让学校成为人才高地。我们要持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灵活、开放、多元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让广大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 

我们要始终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当综合改革的排头兵,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再深化一步;只有不断推进改革,才能为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回顾学校6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盛。我们要主动适应发展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抓好改革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科学、高效、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汇聚改革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我们要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和技术转化能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要主动把握中医药事业和医养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战略工程,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三大优势”,全力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品牌,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为政府信任、行业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的中医药技术技能型人才高地,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中凸显学校价值。

我们要始终坚定办学方向,筑牢思想阵地,努力夯实从严治党的工作基础,保障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坚强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优势,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建工作新要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抓好学校党的建设作为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党领导下的牢固阵地,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沃土,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盛世逢机遇,使命勇担当。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之上,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学校“十三五”规划凝聚全校师生智慧绘制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去年学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了“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传承创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全校师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砥砺前行。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有上级主管部门和驻地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山东中医药高专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规划设计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谢谢大家!

分享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