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新闻
建校六十周年学校工作巡礼之五:完善学生“八大”工作体系 构建和谐育人长效机制
时间 : 2018-10-16 16:15:49

6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工作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学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从建校至今,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学生工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建校初期到“文革”学生工作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突出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教育,强调政治为主导,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只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从改革开放到2004年学校中专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开设专业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学生相关的管理事务渐趋增多,学校于1993年正式成立学生管理科,统一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其时,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体学工人员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工作核心,积极探索构建了以卫生纪律百分考核为主体的量化管理和以文明语言、文明行为主体的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等工作模式,使学生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

三是从“升格”到现在的大专时期

2004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后,学生工作积极与普通高校工作模式并轨,一是于2004成立了学生工作处,并于2007年设立中医系、中药系、护理系,于2008年设了针灸推拿与康复保健系,实行了校系两级管理模式,并施行辅导员工作制度。二是于2008年设立了招生就业处,负责学校招生及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指导工作;三是学生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展。不仅包括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还涵盖大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指导、国防教育及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等。

二、完善工作体系,构建育人机制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政会议精神,坚持以立德育人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学生工作科学体系,努力构建和谐育人长效机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1.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构建思政育人机制

一是采取举办道德讲堂、中医药文化艺术节等形式,通过组织开展庆祝党的生日、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等活动,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二是通过组织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弘扬雷锋精神”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搭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沟通的平台,增强了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三是在继续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打造以“辅导员之家”、“青春中医”、“最美护理”等网站、手机站、客户端、微博、微信“五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促进学生思政教育更富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学校每年均有10余个班级获评山东省高校先进班集体、20余名同学获评山东省高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涌现出陈东鹏、赵笛辰、毕义鹏等一批优秀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2.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体系,构建管理育人机制

一是不断修订并完善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20余项,涵盖了学生工作全领域,促进提高了学生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水平。二是实行“学生工作首问负责制”等,强化工作规范流程和工作过程监控等,确保学生管理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无死角。三是制定并实施了“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围绕学业水平提升、职业能力发展、身心健康养育等内容,组织开展了“文明修身工程”等活动,促进学生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四是坚持宣传教育、督导检查、模范引领一体化,有计划地开展了“优良学风月”、“优良学风班”等创建活动,促进学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五是积极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并坚持主动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常规检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结合、预警预防与危机应对相结合,维持了校园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

3.完善帮困助学工作体系,构建真情育人机制

树立“经济扶贫、精神解困、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一是逐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实地走访制度和助后跟踪教育机制等,不断增强学生资助的精准性。二是一方面认真做好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审与管理工作,并加大奖助学经费的使用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开辟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并尽可能地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社会助学渠道。三是有计划地开展诚信、感恩、励志等教育主题活动,实现物质资助、道德养育、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的有机统一。仅2016――2017年度,学校共为900名办理了助学贷款手续,贷款金额近600万元;共评选出近3000名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资助金额923.2万元;共有120人参加勤工助学,发放金额近30万元。

4.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构建服务育人机制

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一是做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使心理学教学课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业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且师资力量不断增强,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充分发挥校、系、班级三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监控体系和反馈机制的作用基础上,以年度“5·25”活动为载体,连续举行了十四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活动,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技能竞赛、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大赛等活动,积极激发学生的正向情绪。三是实施心理危机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开展“3·20”全校心理危机排查、每年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网络月报工作制度等,建立起全时段、多通道、无缝覆盖的心理咨询服务制度,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求助。

5.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体系,构建组织育人机制

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强化学生工作的核心工程。一是实施政策支持。出台了《关于实施专兼职辅导员、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两结合”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对辅导员选拔聘任、评价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并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上予以政策保证,保证了队伍稳定。二是加强培训。有计划地输送辅导员到省内外培训、进修,采取“学工讲堂”、“辅导员论坛”、“辅导员沙龙”等形式,举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员素质拓展等活动,着力提升学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水平。三是科学考核。制定并实施“辅导员考核办法”,并坚持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加强对辅导员工作考核。近年来,先后有5名辅导员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辅导员,有20余名辅导员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辅导员”等;在历年全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所有参赛辅导员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6.完善招生宣传体系,构建生源招录机制

科学合理地编制招生计划,充分发挥宣传平台的作用。一是立足实际,优化招生宣传人员结构,组织了一支优秀的招生宣传队伍。二是通过安排专人走访、参加社会机构巡展等方式,走入高中开展宣传,年均走访高中70余所。三是不断优化招生网站建设、强化“太极湖畔”微信平台、百度知道和新浪招生等信息宣传平台,充分发挥QQ群、留言板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作用,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四是每年利用假期时间,组织3次大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覆盖省内17地市。从而有效的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使生源质量和招生数量逐年提高,录取分数和新生报到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7.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就业促进机制

一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不断为毕业生拓展优质用人单位。二是一方面在每年3月、7月份组织两次大型校园双选会;另一立面做好各类小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等工作。从而为毕业生提供了优质就业岗位。三是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使其成为国家级示范课程。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完善的课程体系,促进提高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四是建立“太极湖畔”微信公号、学校就业服务网等,及时推送各类就业相关信息。五是引入企业文化培养模式,组织开展“模拟招聘大赛”、“职场电影展播月”等活动,促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推进了毕业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

8.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双创指导机制

一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研室,聘请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不仅做好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而且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理念。二是每年滚动投入10万元的专项创业基金,对学生优秀的创业项目予以支持。特别是在2017至2018年度,学校投入近100万元,有效推动了双创工作开展。三是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月活动,宣传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学生创创新创业热情;举办“互联网+中医药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聘请优秀校友和创业成功者、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我校2016级高护2班孙家正同学获山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特等奖。四是于2016年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让企业以工作室方式入驻孵化基地,由企业指导在校生开展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创业活动。目前,青岛艾润堂悬灸研究院等6家优秀养生企业加入创业工作室,带动了40余名在校生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活动。

 

 

分享到: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