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庆新闻
建校六十周年学校工作巡礼之六:从辅助技术到支撑引领的信息化教育
时间 : 2018-10-16 16:18:21

在学校迎来60周年华诞之际,学校教育技术也将走过39年的发展历程。学校的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以“敬业、诚信”的精神,耐得住寂寞、坚守岗位,勤奋奉献、用于创新,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从电影、幻灯辅助教学技术阶段,逐步发展到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化教育新阶段。学校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信息化教育试点单位和第二批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一、电化教学发展到教育技术

197910月,学校为响应《全国电化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安排李秀福老师专职负责学校电化教育工作,隶属于学校教务处。

1、迅速起步,电影、幻灯、电视教学应用广泛深入

当时仅有一个人专职负责电化教学,隶属教务处,仅有一部14寸黑白电视机、一部电影放映机、一部幻灯机和一部发电机。

1979年之前学校就配有电影机,每年大约为师生播放30-50部电影。1979年学校开始把电影用于解剖学教学,并收集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电影片,开启了学校现代设备辅助教学的先河。1981年,学校分析化学李少卿老师、药理学李春响老师开始使用黑白工业闭路监控系统上课,当年全省仅有五所中专学校拥有工业摄像机。冯秀坤老师连续5年使用幻灯片用于中药学教学。电影、幻灯和录像辅助医学专业教学,在学校广泛普及。

2、电视教材制作领先全身中等卫生学校

1985年学校开始建设新的电教中心,并购置了彩色摄像机、录像、编辑机和彩色电视机等视频设备,并建成了高质量的演播室。1987年电教中心正式成立后,开始在全校遴选和培育专业教师合作录制教学节目。1990年电教中心与冯秀坤老师合作拍摄《中药炮制操作技能》系列电视教材,共完成8集。19948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全国中医药学校使用,受到了全国中医药院校广泛的赞誉。1990年,编辑完成了《中药化学制剂操作技术》和《中药鉴定学》教学片。

3、率先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

1996年,学校开始组建计算机机房,并在学校公共教室开始使用多媒体系统用于教学。2001年,学校多媒体教室总数14个,可以容纳学生1000余人。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2002年制作了《中药炮制技术》CAI课件,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拍摄完成《中医适宜技术》教学光盘,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由教育技术向信息化教育发展

2009年,烟台校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按照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全覆盖网络监控全覆盖一卡通全覆盖的标准建设完成2015年,建成高标准的数据中心和计算机实训中心。学校进入由教育技术阶段向信息化教育阶段过渡的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学校入选山东省第一批信息化教育试点单位;2016年,学校第二批入选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

1、信息化环境日新月异,形成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随着学校烟台新校区的建设,学校投入巨资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学校新建了一卡通、教务学生管理、校园网、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录播教室等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互联网络班班通。更新了非线性编辑机、摄影摄像设备。2015年新建设了新的计算机机房、数据中心、编辑室、微课制作室。更新和强化了通讯网路设施、安全监控设施、多媒体设施,拓展了一卡通的功能,网络带宽达到600bps

2、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学校信息化高速大路上,不仅路面宽阔而且车水马龙、资源丰富2012年,历时4年多拍摄完成18集教学视频《中药制药技术》,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获2015年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30余所中高职院校推广应用,获得了中医药行业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完成教育部行业指导职业院校专业改革与实践项目《中药制药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的开发研究》;

完成80余门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资源提升与转型升级。主持建设的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荣获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并入选教育部2017年度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牵头承担完成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针灸推拿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4个子项目、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子项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子项目以及山东省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子项目的建设任务。

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2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80余门,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精品课程自上而下的示范引领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培育促进机制,形成梯次展开、均衡发展、整体推进的课程建设格局。

学校各类教学资源数据总量超过10T,另外还有教学录像带2000多盘,教学光盘3400多盘,有效支撑了学校专业课程的发展。

3、信息技术从辅助技术,走向了支撑和引领。

学习的手段和方法从录音机和幻灯片教学发展到了网络学习平台、移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互联网+教育”、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这些教育观念和形式引发了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仅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撑,还需要信息化教育的专职人员指导和引领。全体教师一起,通过信息化教育,为实现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尽职尽责、努力奋斗。在烟台校区的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控制系统,每个教室都可使用网络和多媒体。2015年建设基于移动学习的混合式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登录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目前平台开通课程200余门,访问量超过150万人次。逐步形成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三、信息化教育现状

1、建成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校园。

通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线学习平台、中医药职业教育资源库、虚拟实验实训仿真中心等大规模改善了学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实现了无线网路全覆盖、多媒体网络、电视广播、安全监控班班通,实现了入学迎新、图书借阅、餐饮、购物、缴费、学籍管理、成绩管理一卡通。并且实现了多平台融合、多空间融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教学平台相互融合,校内部署的平台和互联网平台相互融合,物理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相互融合,学校和企业之间学习空间学习资源相互融合等。

2、资源建设质量提高,混合教学逐步深入。

资源库建设向提高质量着力应用、在效果的方向发展20179月,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成为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该资源库建设以学校牵头,联合全国11所院校和15家企业进行建设。针灸推拿、护理等其他专业资源库也初具规模,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建设了中药数字标本馆。全校14个专业、243门课程都开展了混合教学的探索,混合教学课时占比超过60%的课程达到10门,混合教学课时占比达到30%以上的课程有23门。

3、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支撑能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提升。

学校成立了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实验中心,有一个培训室,一个录播教室和一个视频制作室,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面向全体教师,全天开放。近5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微课、多媒体课件比赛中,共荣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5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7项、优秀奖2项。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二等奖4项。

4、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和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

凭借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强大功能,有力地支持了过程考察、多元评价。优慕课平台能够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参与讨论答疑的情况、提交的作品、测试的结果等)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实时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实现全过程育人。

5、评价标准多元化,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善。

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与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学生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等系统实现了信息连通共享,教育教学网络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初见规模。

实施新的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涵盖教学基本标准、信息化资源教学制作、现代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生过程评价改革等教学要求。。明确学业评价向平时学习过程转变,规定平时成绩考试比例最高可以占到60%。教师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并加以观察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使教学反馈评价变得多元化,从而使教师在之后的教学中根据反馈评价能够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在部分教室安装了视频听课系统,教务处、系部、学校的领导、督导教研室的专家,可以随时在电脑终端观看课堂教学的实况。

6、交流示范,影响力不断扩大。

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推动行业信息化发展,与其他院校、企业、政府等单位广泛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建设的教学资源与莱阳卫生学校、烟台护士学校、牟平区中医院、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等进行了共享。学校获2016年中国智慧校园建设创新奖”,学校被烟台市卫生和计生委确定为护士和护师考试点。在山东省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向大家介绍多媒体制作经验,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职业学院、菏泽家政学院等先后来校交流考察。

7、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以中医药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等课程为主渠道,搭建了课堂教学、专题网站、数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移动客户端(微信、qq等)等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平台,进一步达到让中医药文化通过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目标,实现了中医药文化全方位渗透育人。

四、信息化教育特色

1、融合创新,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学校通过校企互动平台、顶岗实习平台、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的建设把校内实训基地(37个实训室、11个“校中厂”,建筑面积95353平方米,工位数5400余个,学生学年使用99万人时。)和校外实训基地168处(每年可接纳4000人次学生顶岗实习。)联通为一个联合平台。

2、创新形成“双主体多进程正反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适应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校基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研究,创新探索形成了“双主体多进程正反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成果荣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逐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除了上边讲到的还有《中医养生文化》、《临床诊断技术》、《基础护理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推拿技术》等优秀案例。

3、建立了信息化教学长效激励机制。

学校以课时费为突破口,落实了将信息化工作与绩效津贴挂钩的政策,从而进一步健全了组织、培养了队伍、制定了政策,配套了资金。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实验中心,场所和人员固定,制订了长期培训规划和发展目标。其次学校专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混合教学改革项目在今后的五年中每年都有,大家有了长期目标。第三、出台了包括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定混合教学改革的课时系数是2.0。用新教学生态的利益平衡作为信息化教学长效机制。

4、协调两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专业教师和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两支队伍,必须精诚团结、协调一致才能搞好信息化建设。对于相对薄弱的信息技术专业团队大力扶持发展。专职信息技术人员由最初的1人,隶属于数理教研室,发展到16人,组成了副处级中层部门,下3个科室,副高级以上职称4,海硕士1人,专业构成包括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通讯工程、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各个信息技术领域。负责学校的信息技术服务、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支撑和引领学校信息化建设。

五、信息化建设展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今天站在学校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构建全面、安全、便捷、高效、稳定的信息化基础环境;以问题为导向、应用为驱动,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校园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校园公共服务系统化和管理决策科学化;围绕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和虚拟仿真实训建设,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师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强师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起以“四平台、一工程”为基本框架的基于人机结合思维模式的智能校园,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中医药职业教育。

  数字校园规划示意图

分享到:

推荐